与您同乐 畅叙人生 凝聚你我 > 文章列表
如果出现心脏性猝死 现场急救是最关键的 (浏览次数:932)
发表于2011-1-10 16:20:00
       著名演员侯耀文、胡月、马季、高秀敏等名人心脏性猝死的事件,引起了社会对于猝死的关注。近日,在第二届“健康心跳 健康心”的活动上,据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任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张澍教授介绍,中国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的人数居全球之首,这与社区预防知识缺乏、全民CPR()培训少、政府投入不足,几乎没有一个公共场所有现场抢救设备(除颤器)、抢救绿色通道不健全等有关。

  猝死,是一个让人“生危”的字眼。张澍教授告诉记者,数据统计显示,中国每年猝死的有54万人,相当于每天有4架波音747坠毁。而防范猝死的关键是早防早治和合理的利用医疗资源。

  八成以上心脏性猝死缘于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心脏病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它包括心跳节律或速率的异常改变,包括心跳过快、过慢或不整齐。张澍教授指出,人的一生中,几乎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心律失常,然而更多见于心脏有病变的人。严重的心律失常因发生突然,救治成功率低,是发生心脏猝死的最主要原因。统计数据显示,心脏性猝死88%由心律失常导致。尤其是冠心病和房颤是心律失常是最高危的因素。这些高危人群不能抱有侥幸心理,一定要及早选择和接受有效的疗法。另一类危害较大的就是房颤和动脉流的突然破裂。尤其是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倍。

  心脏骤停与除颤的时间密切相关  

  心脏骤停也是猝死的危险因素之一。张澍教授表示,导致心脏骤停主要有两大病因:心力衰竭和冠心病,此两类病人如果在伴有心功能不全,或者出现过心肌梗死,并有室壁瘤,其合并猝死的概率特别高。有研究表明,从心脏骤停到除颤的时间与存活率呈负相关,如果3分钟内得到除颤,存活率可达74%,3分钟后存活率下降至49%。成功抢救心脏骤停患者重点在于下面四个环节:快速拨打救护电话;尽早心肺复苏;尽早除颤;尽早得到生命支持。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大部分病人心跳在大多数时间内是正常的,在抢救和治疗心脏骤停过程中,过度的心室起搏会破坏心脏正常的电传导,从而导致一些房室传导良好的病人出现房颤甚至心力衰竭。

  黄金时间进行抢救很关键  

  无论如何先进的技术,抢救的黄金时间仍是关键。张澍教授建议,加强社区及家庭急救知识的培训,提升心脏性猝死可防可治的认知水平及院前抢救水平,在公共场所设置AED(便携式自动体外除颤器),将每年54万猝死的数字大大降低。

  张澍教授表示,目前国外的机场、车站以及百货公司等公共设施中都配备了心脏猝死的急救设备,并制定详细的方案以确保病人发病时得到实时地抢救,香港的大型商场就有此类设备,相关人员也接受过急救培训。但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心脏猝死的抢救体系,心肺复苏急救知识也没有得到普及,所以国内的成功率就更低了。

  心脏除颤器可防治心脏性猝死

  对于那些处于高危因素中的患者,ICD(植入式心脏除颤器)是预防和治疗心脏性猝死的最有效的方法。张澍教授解释说,ICD能持续监护患者的心脏,当鉴别了发生了室颤或室速时,ICD便自动释放有效的电击治疗。尤其是高危病人安装了起搏器,就相当于置身于心脏监护室的保护之中,一发生心律失常等可能致命的危象时,起搏器即能马上启动治疗,病人即化险为夷。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植入心脏起搏器及ICD(体内除颤器)等患者数量达到5万台,比前一年的增加近30%,这也进一步说明人们对治疗心律失常的重视程度和对科学疗法的接受程度。

  链接:猝死的症状及急救方法  

  患者心跳骤停或呼吸停止出现的症状为:①心音消失;②脉搏触不到,血压测不出;③意识突然丧失,若伴抽搐,称之为阿斯综合征,发作可自限,数秒或1~2分钟可恢复,持续时间长可致死;④呼吸断续,呈叹息样,随后停止;⑤昏迷;⑥瞳孔散大。判断心跳骤停最主要的特征是意识丧失和大动脉搏动消失。心源性猝死病人的心电图表现有3种类型:室颤、窦性静止及心脏电机械分离。  

  猝死急救方法:立即为病人做心肺复苏抢救。因为心跳停止超过4~6分钟常引起不可逆的脑损伤或死亡。在抢救的同时还需弄清病因,以便得到正确的治疗。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是气道通畅、人工呼吸、人工循环。

  心脏猝死的现场急救法:当出现猝死情况后,在场的人要立即不失分秒地抢救。心脏发生心室纤颤时,利用电击除颤当然最为理想,但在现场是不可能有这类抢救器械的。我们可以“赤手空拳”地除颤,手握空心拳头,在病人心前区捶击2次,如无反应,则可再捶击2-3次。对于刚刚发生室颤的心脏,胸前区播击有较好的除颤效果,可以使室颤消除而重新出现心脏跳动。必须注意,要及早采用,在用耳朵听不到心跳瞬息间的一分钟内,实施拳击除颤效果最好。

 

楼主

您必须登录后才能进行回复或者发起新的主题